活在温哥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1|回复: 0

[温村新闻] 图片故事|在中国学习菌草技术的非洲博士生夫妇

[复制链接]

6666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108
发表于 2024-9-3 09: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2017年,卢旺达菌草项目协调员梅迪,为了学习中国菌草技术,来到福建农林大学攻读生物学专业微生物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第二年,她的丈夫马文博也来到中国,一起在福建学习、生活。
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的指导下,马文博和梅迪的硕士研究生都已顺利毕业。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菌草技术,这对非洲夫妇选择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暑假期间,常常能看到夫妻俩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身影。
“菌草”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带领科研团队历时数十年选育出的一类草本植物。菌草技术已经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在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据介绍,“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术在因地制宜推动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拓展到生态治理、饲料和肥料生产、生物质能源等领域。
“菌草技术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需要开发的农村地区。所以,我和妻子将从中国学成后回国,把在这里学到的菌草技术带回家乡,应用到农村,帮助我们国家的人们,我认为他们会因菌草技术获得更好的生活。”马文博说。
jaAxdDnukKdwZqL6.jpg



马文博(左)和妻子梅迪走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里(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DnZkkkK1Bnz8z48T.jpg



林占熺(左一)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草种质资源圃给马文博(左二)等外国留学生讲解菌草的种植培育技术(2021年11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xWgzw8080shKB354.jpg



马文博(左)和妻子梅迪(中)在福建农林大学与曾经是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技术研究中心驻卢旺达的菌草科研人员胡应平交谈(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iCkNt771Tw9YNuzc.jpg



梅迪(左一)等外国留学生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用菌菇实验室了解菌草菇的生长情况(3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O84HJC3ccC6vcOi8.jpg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右)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苑向马文博(中)、梅迪介绍菌草品种“绿洲一号”芦竹的生长情况(8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TudLe06tkfAD4o4E.jpg



马文博(左)和妻子梅迪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苑观察菌草的生长态势(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L72752ciUyc42w73.jpg



马文博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菌草分离实验前的准备工作(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xRBi4sF694CF2Z2E.jpg



林占熺教授(右二)、林冬梅向马文博(左一)、梅迪(左二)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8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zu4TZkZUjdj44zjT.jpg



马文博(左)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开展菌种分离实验工作(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S38NkmtJqxXh53VN.jpg



马文博(右)和他的妻子梅迪在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畔游玩(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KhoZv9oe6wEbGb60.jpg



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畔景观(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TzOffzjPT23431z2.jpg



梅迪(右)和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张丽丽在交流(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w3oaFA3vKV85VXxF.jpg



林占熺(右二)向梅迪(左二)等留学生介绍用约60%菌草纤维制成的产品(3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温哥华

GMT+8, 2024-11-27 18:33 , Processed in 0.0192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 2001-2023 www.van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